這陣子工作了很多文字,有進入台詞的劇本,也有還在故事大綱的劇本。我想起那天聊著她的作品,又津說,她在捏陶。
捏陶的時間,手部時而細緻時而大幅的變化,必須穩定但害怕出錯的心情,死命地盯著看,以及完成後還可能聽見:「嗯哼~不錯不錯,不過這就是碗嘛!」
蠻像的,哈。
如圖,為友人與我,與她的五位孩子。
打從那天跟又津大聊四小時之後,我的頁面,自動下了當天聊到所有作品的博客來廣告,無一倖免。
這時我明白一件事:語音無法分辨你提到的是因為喜歡,還是討厭。
(所以先不要來看我手機的推播哈哈哈)
對了,聊作品哪是斯文氣質的文青事?我們豪邁地笑聲,讓我慶幸約的是可以暢聊的好地方。
分享著這陣子收到的書們,對於不偏好什麼的我著實是驚喜。
聊到喜歡送書,或者收到書,總之書成為禮物在現在似乎是件難得的事情,可能需要和對方夠熟,知道喜好接受度,甚至最基本是不是有閱讀習慣,滿足某種條件才能提起勇氣送書。
覺得蠻幸運的,至少我能有把書櫃拍下傳來問:「有喜歡哪一本嗎?」的友人,有能一起分享閱讀的朋友圈,也有之前在講座、限動分享喜歡的作品時,會有觀眾真的跑去買來看,還拍照分享給我,真是又驚又喜。
回頭想,買書的心情就像在看待自己藝文圈產業,安靜輕薄的戲票和躺在櫃子上的文字,都是孩子。
想起去年跨年時,赫然發現,附近唯一書比文具多的書局,即將在一月底結束營業,那天是排隊人龍一直到二樓。
一位明顯是老客人,隨口問店員原因,這一帶沒什麼「書」店,都剩文具店,店員只糊糊地帶過:「不可逆的原因啦!」
後來又過去晃,聽見客人問著老闆為什麼熄燈?老闆說,傻勁沒了,衝勁沒了。我旁邊的人,也嘆口氣說:「我也很怕有一天我心裡的火熄了的。」
其實大家都在捏陶。很多時候站在遠處觀望,也就像是麥克風搜集著人們「喜好」來打廣告一樣,人們可能有口無心、可能口無遮攔、可能口是心非,到底要如何才能和對方真正穿上同一雙鞋呢?
時間回到去年跨年,畫面跑過為了使用三倍券而排隊排到不耐煩的客人,櫃檯裡店員對頤指氣使的漠然,他們不停地輪流拿書、包書、伸手、蹲下、旋轉回櫃檯,好像一場沈默的畢業舞會。
隨文附上孩子們的近照~她的孩子都與她本人一樣,直接不拐彎抹角,靈巧幽默愛恨交疊。